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7个路径
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但农业和旅游之间应该怎么融合?解决哪些问题?把握什么原则?通过农业园区变现代景区、传统民房变特色民宿、土货农产品变旅游商品,系统解决“看什么”“住哪里”“买什么”等问题。我们分析其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借鉴国际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七大有效路径。

实现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态的融合,要重视将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的研学旅行和现代农业旅游结合起来,围绕超过2亿的在校中小学生,依托现有的乡土资源和现代农业设施,结合农业科技、农业景观、农业产品资源,根据青少年旅行的特点予以完善和提升,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进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农业旅游和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体系,这对于我国的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的融合参与旅游活动有效地改变了当地居民的个人效能感,从各个方面重塑从事旅游的农民,让农村居民向现代生活转型。旅游与生活方式的融合是双向的,旅游消费和交流既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也改变着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居民的需求和旅游者的需求,并通过科学的规划将这些生活元素纳入进去形态设计到规划中。乡村旅游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就是老年旅游,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突破2亿,约占总人口的14%。他们对于乡村风光和田园生活有向往,安静生态的乡村生活也更适合老年人的休闲疗养,但基础设施和医疗养护等配套服务制约了乡村老年旅游产品向中高端养生度假产品进一步发展。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应选择一些靠近大城市,环境宜人的乡村,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身体特点,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规划建设市场需求的老年疗养院、度假村等设施,配套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带动乡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也通过与休闲疗养游客的长期交流,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的融合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的新增投资需求,应通过乡村旅游这一渠道,引进现代农场、休闲康乐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现代乡村旅游业态,整合使用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资源和资金,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形成外形美、功能多、配套全的现代乡村服务体系。尤其要注意的是,如医疗、文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在规划时就要考虑到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又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效节约成本,从事业和产业的角度共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特别要注重社区参与和发挥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支持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与管护。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扶持一批农业与服务业结合的企业组织进入乡村。大胆尝试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引进为农村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公益性服务”。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旅游者轻松惬意的美丽家园。


农业产品与旅游商品的融合要提高农业产品的溢价能力,就需要结合当地文化把特色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等特产包装成旅游商品,抓住城镇化背景下食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契机,将创建农业产品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点任务。目前,乡村旅游商品的同质性强,要得到消费者接受认可,就必须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引入现代的生产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方式,研制和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技术含量高、携带方便的乡村旅游商品系列,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要。要实现农业产品到旅游商品的转化,还需要完善乡村旅游商品供销销售体系,各地应组织筛选一批具有突出乡土特色、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手工艺品进行重点扶持。要结合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势头,带动农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实现旅游产品、农业产品、农业服务的同平台销售,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从乡村的发展上来讲,未来乡村的功能应该是综合的,能为城市提供多功能的服务,而乡村旅游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则有条件成为带动乡村经济优化、保护乡村文化传统、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的主要动力。
- 上一篇:三道镇政府召开九香溪项目推进会 2021/11/25
- 下一篇:田园养老,未来最接地气的养老方式! 2021/10/30